着眼长远要趁早:投资者如何参与2050年前净零排放

2023年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达到了17.23⁰C的历史新高。遗憾的是,气候变化的感受实在太真切,预计不久后这一数字就会被突破。事实上,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发展,预计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8⁰C,从而导致海平面急剧上升、极端高温情况越来越多、淡水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以及气候事件更趋严重和频繁。

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很有可能提前显现。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在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十大风险中有六个与气候和环境相关。

未来十年的全球十大风险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22-2023年全球风险感知调查。

为避免气候破坏和自然生态崩解恶化到最坏情况,我们必须作出根本性改变,但时间却越来越紧迫——国际科学界的普遍共识是,全球需要在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虽然2050年看似遥远,但这个目标其实非常进取,需要全球各国从现在开始协力一致才能实现。许多国家、城市、企业和其他机构已经联手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但我们认为,投资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我们将从三大方面阐述可以帮助长线投资者调整投资战略,以配合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 制定减少所有排放的计划
  • 识别气候领导者
  • 通过互动参与为公司和股东创造价值

制定减少所有排放的计划

简单来说,净零排放意味着从大气中清除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抵消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净零”这个词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气候变化稳定的状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估计,要在2050年前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则需要在2030年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并实现进一步减排,同时加强吸收污染的能力。

基于各种原因,企业正在加紧应对这个挑战,比如展现领导力、利用机会、降低风险、预先准备或遵守更多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监管措施,以及符合客户和投资者的期望。无论如何,企业需要解决各个层面的排放问题:直接排放(范围1)、间接排放(范围2)以及价值链中的排放(范围3)。

温室气体排放可分为范围1、2和3

以某汽车公司为例

范围1

由公司直接产生。例如,制造汽车的机器在工厂运作时会产生范围 1排放。

 
范围2 由公司间接产生。例如,为建筑物发电供暖或制冷会产生范围 2排放。  
范围3 在公司的上下游价值链中产生。例如,对公司来说,客户在驾驶由公司生产的汽车时会产生范围3排放。  

截至2023年9月,在MSCI明晟世界指数所覆盖的1,500多家公司当中,约有50%已制定在2050年或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该指数每百万美元收入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加权平均值在2018年达到峰值310吨,此后约下降15%。然而,我们认为,要争取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便必须加快减排的步伐,背后动力将源自针对所有排放(包括范围3)的倡议和计划。

已着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

排放浓度(范围1、2和范围3上游)
资料来源:标普/Trucost、宏利投资管理,截至2020年12月。排放浓度以每销售额单位(1,000,000美元)的温室气体排放吨数按平均加权基础计算。统计范畴为MSCI明晟世界指数。

虽然范围3排放量最难计算,但其通常占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大部分(在某些情况下超过90%)。我们认为,要实施有效的气候战略,或令资本与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保持一致,就必须考虑所有排放,包括范围3排放。

举例说,从净零转型的角度来看,我们特别看好一家美国零售商。该公司正高效处理范围1和范围2排放,但由于总排放量中有98%属于范围3排放,该零售商决定采取措施来减少其供应商、运输网络和原材料提供商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扩大对环境的影响。该公司正在价值链以及业务所在的广泛经济中帮助减碳。

美国零售商减少范围3排放的举措

供应商 该公司与供应商实施的一项关键举措是,在制造过程中弃用所有化石燃料锅炉,并以更高效的电动机代替。  
交通运输 为控制与运输物流相关的排放,该公司正在转用电动汽车,并优先考虑跨境卡车运输和海运,从而减少空运(空运每吨货物行进每英里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海运多47倍)。  
原材料 该公司在产品中使用可更多持续原材料,通过扩大再生聚酯的用途,以更可持续的替代材料取代传统棉花。  

为了与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保持一致,长线投资者需要确保投资组合内的公司已经制定明确有效的计划来减少范围3排放——这一点至关重要。毕竟,一家公司的范围3排放可能是另一家公司的范围1和范围2排放,对于拥有数以千计供应商和数以百万计客户的公司来说,可能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

识别气候领导者

我们认为,气候领导者是为世界迈向净零碳排放经济做好准备的公司。我们把这些公司分为三大类:

1. 清洁科技公司

2. 转型中的公司

3. 低排放公司

1 清洁科技公司

无可否认,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等清洁科技是低碳转型的重要焦点,但对于以气候为导向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这类企业的主要挑战是辨识出在低碳未来稳占优势,且可在短期内以具吸引力估值买入的公司。

在美国两党达成的《基础设施协议》和《欧洲绿色协议》等措施(部分旨在加快清洁科技转型)的推动之下,近年围绕清洁科技的炽热气氛越发高涨;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清洁科技公司仍然处于业务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即初创期或成长期)。这意味着当中很多公司的现金流为负、无规模经济效益且距成熟期相距甚远。此外,在MSCI明晟世界指数当中,清洁科技收入至少为50%的公司数量仅有47家。因此,庞大的资金追逐着相对较少的证券,长期而言推高估值。

为了扩大清洁科技领域的可投资范畴,投资者也可在清洁科技收入占比小、但持续增长的公司中寻找机会,例如,目前清洁科技收入占比仅为20%,但长远有望超过50%且会在未来低碳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公司。

清洁科技公司的早期企业特点

主要基本统计数据(中位数)

  公司数量 市盈率 自由现金流收益率 收入
清洁科技公司(>50%收入源自清洁科技) 47 20.9 1.7% 45亿美元
清洁科技收入介乎20%到50%的公司 71 17.2 3.0% 223亿美元
资料来源:宏利投资管理、彭博资讯、MSCI明晟,截至2023年10月10日。投资范畴为MSCI明晟世界指数。市盈率是一种估值指标,反映股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

实现净零排放则需要新清洁科技公司持续成长并获得成功。不过,这很大程度上也依托目前发展成熟的企业,在其现有系统和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拓展至清洁科技方案领域,而投资者可为两者提供支持。

2 转型中的公司

虽然投资者可选择以不同方式有效支持低碳转型,但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巴黎协定》,在气温上升1.5⁰C的情境下,化石燃料会被淘汰。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欧洲《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下,具有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第9条基金,以及许多希望投资符合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投资者,均筛选掉了化石燃料等难以减排的板块。

然而,有些公司和行业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比较高,但已制定可信和进取的低碳转型计划,以推动整个价值链减碳。如果这些公司能够成功转型,将会对经济的减碳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转型中的公司来说,设定科学基础减碳目标(SBT)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得知企业减排的决心,并且长期追踪其减排进度。

SBT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气候或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需要符合三个准则:

  • 清楚订明减排方法;
  • 订明基准量和年份,以及目标日期(例如:在2030年前将绝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
  • 符合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的最新气候科学: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之内。

如果转型中的公司希望为低碳未来做出贡献、并保持长期竞争力,便需要大幅减少碳排放。对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监察转型进程,并激励积极参与转型方案的公司。

3 低排放公司

金融服务、科技和制药等本质上属于低碳板块的公司通常是气候投资策略的核心,但无论属于哪一个活动板块,都有一些准则可以区分气候领先者和落后者,包括:

超越净零排放

虽然低排放公司可能因为业务性质而处于领先地位(有些公司已经实现净零排放),但这并不代表这类公司可以暂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起始点比较低的公司应该以负碳排放为目标,并探索机会,直接或者在价值链中吸收碳排放并激励超额减排。

超越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广泛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但其实还有其他可以产生协同效益的议题,比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自然,我们认为公司应该把这些议题纳入气候计划。
同侪领导者 这包括发挥行业领导作用,成为同业榜样,参与合作研究和制定标准,以及展示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下,盈利能力和环保绩效优秀可相辅相成。

无论是通过清洁科技创新、解决价值链排放问题,还是致力推动相关措施以应对碳排放以外的气候问题,简而言之,气候领导者是走在低碳转型前沿的企业。无论如何,对于以气候为导向的投资者来说,确保这些公司实现并长远保持气候领导者地位至为重要,我们认为互动参与是最佳方法。

通过互动参与为公司和股东创造价值

以气候为导向的投资者通常具有双重投资目标:缓减气候变化,同时产生可观回报。我们相信,有效的互动参与措施(例如与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沟通,并进行代理投票),长远可帮助公司实现上述双重目标。

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公司均就净零排放作出承诺,厘定的减排目标也越来越进取。然而,驾驭净零转型挑战并非易事,厘定目标只是第一步。企业还需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相信履行积极拥有权,可帮助公司以合适的步伐实现自身特定的减排进程,从而不会对其财务韧性造成损害。

投资者可影响企业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式
资料来源:宏利投资管理。仅供说明用途。

当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与公司进行互动参与时,通常会关注SBT、温室气体测量和报告、董事会对气候风险管理的监督,以及帮助改善公司环境实务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措施。举例说,我们与一家全球专业服务公司进行互动参与,对该公司使用现行方法申报的清洁科技收入被低估表示关注。最终,该公司承诺设定科学基础减碳目标,并由第三方审计清洁科技收入,以便市场参与者更有效评估公司的质量。

为了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保持一致,投资者应该选择已经定立清晰愿景,以致力成功实现目标,并且在风险和规则很可能截然不同的绿色经济中表现卓越的公司。此外,我们相信投资者也可以发挥作用,引导和确保企业避免偏离减排进程。

坚守目标

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迫使我们的社会适应,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虽然净零转型已经展开,但如果企业和各地政府希望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便需要显著加快转型进程。因此,各地政府、企业和民众陆续采用新的环保法规和采取相应行动;然而,我们认为没有投资者的贡献,便无法实现净零排放。

对我们来说,为投资者的可持续未来做出贡献,并不意味着需要牺牲投资表现;相反,我们需要投资于有志为低碳转型出一份力,且我们认为其承诺有望兑现的气候领导者。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之路肯定崎岖不平,但只要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便有可能坚守这个远大的减排目标。

投资涉及风险,包括可能损失本金。金融市场反复不定,并可能因公司、行业、政治、监管、市场或经济发展而大幅波动。对新兴市场投资而言,这些风险会加剧。货币风险是指汇率波动可能对投资组合的投资价值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所提供的资料没有考虑任何特定人士的适当性、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殊需求。您应考虑任何类型的投资是否适合您的情况,如有需要,应寻求专业意见。

本材料的目的在于仅供根据适用法例允许接收本材料的司法管辖区内的收件人使用。所表达的意见是撰文者意见,可予以更改而无须另行通知。我们的投资团队可能持有不同观点和作出不同投资决定。这些意见不一定反映宏利投资管理或其附属公司的观点。宏利投资管理乃根据其认为可靠的来源汇编或得出本材料所载的资料和/或分析,但对其准确性、正确性、实用性及完整性概不发表任何声明,对因使用所载资料和/或分析而引致的任何损失也概不负责。本材料的资料可能包含就未来事件、目标、管理规定或其他预期所作出的预测或其他前瞻性陈述,只显示至所示日期。本文件的资料包括对金融市场走势的陈述,乃根据目前市况编撰,市况会有波动,或会因其后的市场事件或其他原因而被取代。宏利投资管理概不承担更新有关资料的责任。

宏利投资管理或其附属公司、亦或两者的任何董事、高级职员或雇员概不就任何人士依赖本文件所包含的资料而行动或不行动所遭受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损害或其他后果而承担任何责任或负责。所有概述和评论属于一般性质,并供当前参考。这些概述虽有帮助,但不能取代专业税务、投资或法律意见。客户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寻求专业意见。宏利、宏利投资管理、两者任何附属公司或代表均不提供税务、投资或法律意见。本材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宏利投资管理或其代表向任何人士就买卖任何证券或采纳任何投资策略提供建议、专业意见、要约或邀请,也不表示在宏利投资管理所管理的任何基金或账户上的交易意向。没有投资策略或风险管理技巧能在任何市场环境下保证回报或消除风险。多样化或资产配置并不保证在任何市场带来利润或防止亏损风险。除非另有载明,所有数据均来自宏利投资管理。过往表现并非未来业绩的保证。

 

宏利投资管理

宏利投资管理是宏利金融有限公司的全球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分支机构。集团拥有超过一个世纪的财务管理经验,与全球机构、零售和退休业务的投资者达成伙伴关系。我们专业的资金管理方法包括我们的固定收益、股票、多资产解决方案和私募市场团队的高度差异化的策略,以及通过我们的多管理人模式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的、非关联的资产管理人。

 

本材料未经任何证券或其他监管机构审查,以及未在任何证券或其他监管机构注册,并可能(在适当情况下)经由以下宏利实体在其各自的司法管辖区内分发。有关宏利投资管理的更多资料,请参阅manulifeim.com/institutional。

澳大利亚: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Timberland and Agriculture (Australasia) Pty Ltd、宏利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加拿大: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Distributors Inc.、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North America) Limited、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Private Markets (Canada) Corp。中国内地:宏利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欧洲经济区: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Ireland) Ltd(受爱尔兰央行认可和监管)。中国香港:宏利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印尼:PT Manulife Aset Manajemen Indonesia。日本: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Japan) Limited。马来西亚: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M) Berhad 200801033087 (834424-U)。菲律宾: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Trust Corporation。新加坡: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Singapore) Pte. Ltd.(公司注册编号:200709952G)。韩国:宏利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瑞士:Manulife IM (Switzerland) LLC。中国台湾: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Taiwan) Co. Ltd.。英国: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Europe) Ltd(受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认可和监管)。美国:John Hancock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C、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US) LLC、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Private Markets (US) LLC 、Manulife Investment Management Timberland and Agriculture Inc.。越南:Manulife Investment Fund Management (Vietnam) Company Limited。

宏利、宏利投资管理、特色M字设计,以及宏利投资管理和特色M字设计都是宏利人寿保险公司的商标,由该公司和其附属公司在许可情况下使用。

3208092